-->
由ARCHINA建筑中国与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考察第五站,于伦敦Heatherwick Studio展开一场关于“建筑情感工程学”的深度对话。当考察团深入这座被戏称为“生物博物馆”的工作室时,时空仿佛被折叠——这里不仅是作品的陈列场,更是一部大师的成长全息档案——从学生时代的机械狂热到城市尺度的有机哲学,每个模型都标记着思维进化的坐标。
在合伙人Cong的引领下,那些改变城市DNA的模型徐徐展开:一组由木质曲柄与钢索构成的可移动空间装置正在缓缓舒展,这是Heatherwick二十岁时创作的毕业设计原型——通过32个联动齿轮实现空间形态的七十二变,少年时代的机械狂热已在此显露锋芒。2004年的伦敦卷桥液压系统剖面模型,揭示工程精密性与公共艺术的和解可能;2010年上海世博会种子圣殿的亚克力杆阵列碎片,凝固着六万颗植物种子的未来诺亚方舟计划;2024年新加坡EDEN生态幕墙组件,23度倾角裂缝中藏着热带雨林的呼吸算法。
纽约Little Island的混凝土"花苞"模型旁,陈列着伦敦新巴士(New Routemaster)初代模块——全景玻璃顶棚与混合动力系统重构城市通勤体验。展签铭文诠释核心理念:"从厘米级齿轮到公里级路网,尺度从非桎梏,人性的感知才是设计原点。"
设计哲学:人性化与可持续的双重命题
在专题研讨中,Heatherwick Studio合伙人Cong女士系统阐释了工作室的核心理念:
“Humanise”设计观:强调建筑需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上海外滩BFC金融中心的“流苏幕帘”通过动态立面模拟传统戏曲帷幕,模糊建筑与艺术的边界。
可持续实践:从伦敦奥运会火炬的“可拆卸花瓣”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生态教学大楼的垂直花园,项目始终贯穿低碳技术与自然共生的策略。
历史再诠释:对历史的纪念和治愈见于纽约Little Island:通过300根预制混凝土柱将废弃码头抬升为悬浮绿洲,桩基残骸被刻意保留为水下纪念碑。这种“记忆基因库”构建策略,开普敦Zeitz MOCAA美术馆用42台数控铣床雕琢筒仓,数字刀痕与百年凿刻肌理共筑光的圣殿。观众移动变幻光影形态,工业记忆转化为可互动的城市神经末梢。
东西方启示录:生长型更新
ARCHINA学术代表总结指出:"Heatherwick的实践揭示,创新本质是文化基因的转译。当北京旧城用参数化技术修复砖雕纹样,或苏州园林植入微气候算法时,与数控铣削筒仓的哲学同源——让技术成为文明DNA的进化催化剂。"
离开Heatherwick studio 时,伦敦的阳光正掠过伦敦新巴士模型的玻璃穹顶。那些贯穿三十年的齿轮仍在精密咬合,如同设计师永不褪色的初心:在机械心脏中植入情感脉搏,让每座建筑谱写城市未来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