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编辑 |  马铭皓


编者按: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青年建筑师充满活力和激情,最具才华与动力,肩负着责任与使命,代表着中国建筑行业的未来和希望。我们期望通过分享青年建筑师的成长点滴与心路历程,唤起每一个建筑人的初心共鸣,从自身专业领域做起,勇于争先善于作为,秉承初心砥砺前行。愿所有生命皆因梦想而年轻、因奋斗而精彩!


640.webp.jpg

张岩
创作中心副主任

简历:1990年出生于祖国中原陕西汉中,成长于南方美丽小城广西北海,于2008年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始求学之路。师从梅洪元教授,2016年硕士毕业后加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创作中心。张岩秉持对建筑创作的热爱,全心投入,用汗水和执着铸就建筑理想。在梅洪元教授的指导下,主创并参与了郑州市民活动中心、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眉山市文化体育中心、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金水片区、哈尔滨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惠州国际教育学院、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智慧学镇等中标项目。秉持创新思维与拼搏务实的积极态度,张岩在设计实践中努力将科学的理性思维与细腻的感性认知相融合,展现出了扎实的建筑创作素养与组织管理能力。


转动创作的飞轮
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初始需要加载动力,并进行周而复始的反复作用。每次作用都是持续的加载,飞轮也将越转越快,当达到高转速时,就拥有了强大的动能,能够克服阻力,维持转动。
创作中的不断学习便是飞轮转速提升的过程。守正设计的本源、坚持正确的逻辑、不辍点滴的积累,这三只飞轮环环相扣,彼此推进,震荡放大,将成就一个个优秀的建筑作品。

640.webp (1).jpg

△郑州市民活动中心

640.webp (2).jpg

△眉山市五馆一中心

第一支飞轮:“有”与“无”的建筑本质

建筑是场所,建筑是空间,建筑是时空与人的对话 ;建筑是情绪,建筑是态度,建筑是对此时此地的一种观念表达;建筑是凝固的乐章,建筑是流动的时间,建筑是永恒的秩序;建筑是工具,建筑是语言,建筑是种种因子交织在一起的总体关系。这些都是建筑的本质,这些本质相互叠合,共同形成建筑本身。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老子几千年前便阐释了建筑的本质是“有”与“无”之间的关系。“有”是建筑的躯体,是建筑的外在,是建筑的形式,是建筑的物质表达 ;“无”是建筑的灵魂,是建筑的内里,是建筑的空间,是建筑的精神寄托。有中生无,无中生有。没有空间支持的形式,是没有灵魂的 ;没有形式烘托的空间,是没有属性的。两者兼顾,紧密相连,所有元素都以“有”与“无”的方式进行诠释。这是始终不变的,也是建筑设计的本源。

640.webp (3).jpg
△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
第二支飞轮:“内”与“外”的设计逻辑

建筑设计不是一味地追求新奇特,也不是一成不变地照搬经典 ;建筑设计不是在环境中的孑然一身,也不是千篇一律地融入其中毫无特点 ;建筑设计不是粗糙的断章取义,也不是究于细节的管中窥豹。

建筑设计应当以一种由内而外、由表及里的设计逻辑贯穿。“内”是对建筑本体的回答,建筑的类型特征、功能诉求、使用逻辑决定了建筑的骨骼架构 ;“外”则是建筑对环境的反馈,项目的建设背景、基地的条件分析、地域的文脉传承奠定了建筑的自身调性。外在是对内在的引导,内在是对外在的表述,一个鲜活的建筑,一定是对项目在此时此地最优的解答。“内”体现功能与空间的特色,“外”则是对环境最好的切入,“内”与“外”形成头尾相接的环,彼此牵制,互相推进,缺一不可。

640.webp (4).jpg

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

第三支飞轮:“精”与“杂”的时间积累

建筑设计是一门“精”的学问,需要对专业知识进行专精且系统化地学习,长达13年的本硕博学制侧面反映了学科的深奥。从对建筑只停留在表面的粗浅了解,到相对成熟地理解建筑的形式、空间与秩序,需要长久的修行 ;从只对美的感性认知,到基于工程实践的理性推演,需要在一次次的实际操作中获取经验。
建筑设计是一门“杂”的学问,需要对不同学科知识进行跨越式涉猎。建筑设计涉及社会、经济、人文、历史、心理等众多学科因子,单单做到建筑知识的专精,无法撑起建筑设计这一庞大的系统。对建筑师而言,不仅需要极强的设计能力,统领能力、协调技巧、沟通口才与书面表达皆不可或缺。建筑师的专业性体现在综合素养的全面性,这需要时间维度上的打磨历练。

640.webp (5).jpg

△河南自由贸易区金水片区
640.webp (6).jpg△哈尔滨奥体中心
我庆幸自己的成长道路上得到梅洪元教授言传身教的点拨与指导,老师对职业的热爱与执着、对建筑创作至臻至善的追求,让我深刻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因为热爱,所以平静、知足、敬业、坚持。身为建筑师,我愿坚守创作的飞轮,且稳且快。


  相关推荐

资 讯 概 况
  • 手机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