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破坏和对生态系统的忽视,导致了植被、土壤、河流和湖泊退化,从而引发了诸如洪水、内涝和水污染的危机。AECOM则一直伴随着南通这座城市的发展并且持续为其绿色建设出力,主要项目包括:南通最重要的历史名胜狼山风景区总体景观规划、旧城区“两河两岸”景观规划、中央创新区紫琅湖公园景观设计、开发区能达中央公园景观设计、老洪港湿地景观设计、以及苏通工业区金英湖景观规划等等,此外还有从景观规划设计到一期工程完结持续5年,并于去年10月对外开放的南通开发区能达生态通廊(北段)。AECOM始终坚持借助自然的力量,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恢复生态平衡,重构人与自然亲密共生的关系。


△ AECOM将无人问津的公共绿地改造成人与自然亲密互动的生态长廊,也加强了市民对水生态保护的意识。


南通能达生态通廊位于南通开发区核心区,总占地面积约213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53公顷,绿地面积126公顷,绿地率达83.5%,是开发区内绿地的主体,也是开发区生态系统构建的基础。通过对基地周边地形、水网、植被及生态廊道的综合考虑,项目团队针对场地进行重新规划、整合与设计,将原本的废弃土地打造成为南通开发区最大最长的绿色生态廊道,不仅南北贯通了开发区公共绿地,还北接狼山风景区、通启运河生态绿廊、南联老洪港湿地及长江生态廊道,在南通城市生态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梳理城市水网、优化城市绿地网络及重构生态廊道与栖息地,将人类活动需求与自然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创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更紧密的联系。


一条城市与自然交融的“景观飘带”


南通是现代纺织工业的发源地,以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著称。项目以编织艺术为设计启发,以灵动而充满活力的“景观飘带”的形式重新构建一个水绿交融的生态廊道,将城市生活和生态系统有机融合起来。通过生态通廊的打造,增强了与市域绿地系统的联系,为周边市民提供生活休闲、文化体验、生态展示、科学教育等功能的场所,改善了开发区水网联通及水体自净能力,加强与城区内各大生态斑块与廊道之间联系,为野生动物栖息地网络提供了多样的立体生态廊道,是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共存的良好示范。


△ 人行桥的造型以“飘带”为设计理念,成为具有辨识度的地标。


这里曾是一个遍布垃圾、大小水塘零星散落、被民众遗忘的地方。通过打造一条接近14公里不间断的慢行步道,将生态通廊的活动空间与水体交织串联起来,为周边市民提供了多元化的滨水游憩场所,也让人们有机会亲水、赏水、戏水,进一步意识到水生态保护对环境、生活的良好反馈,加强人们保护生态的意愿。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适宜各个年龄段人群前往游览的全年亲水活动场所。清澈蜿蜒的水道和色彩缤纷的绿道仿佛给南通开发区戴上了一串交叠华丽的翡翠项链,梅树、樱桃树、海棠、竹林和雪松林等植被森林以及花田、生态草沟、雨水花园等区域紧密地分布在人行道、滨水区域和森林栖息地中,呈现出四季不同的魅力景观。


△ 环境改善后的生态通廊水岸为周边市民提供了亲近自然的场所。


生态治水 重现水清岸绿


南通生态通廊位于长江三角洲生态区,历史上以广阔的河岸森林、芦苇沼泽、农业种植而闻名,是重要的候鸟越冬地和水生动物栖息地。目前长三角冲积平原土壤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日益严重,城市总体水质逐年下降,内河道及湖泊水质污染加重,加上外来物种入侵及城市酸雨等影响,长三角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逐步下降。


△ (上图)2012年时项目改造前的景象,基地受到严重污染;(下图)项目组采取有效的雨水资源管理措施,改善当地的生态系统。


AECOM项目团队深知湿地、水生植物、森林带对于重建生态通廊的重要性,因此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以雨水管理及自净系统、地形塑造和滨水湿地重建为考虑的重点,完善了当地可持续的绿色基础设施系统。

 

其中,AECOM团队通过水安全、水清洁、水生态三个层次对该区域的降水和自净系统进行了优化整合以及衔接贯通。

 

水安全方面,AECOM着重提升了该区域排内涝的能力。根据“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项目广泛实施各种雨水收集措施,包括绿色屋顶、生态透水材料(如陶瓷透水砖)、生态草沟、排水渠和河滨湿地等,并采用沉淀法对雨水进行净化处理,再排入湖泊,实现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


△ 项目运用生态透水材料,结合易维护的观赏草类打造环境友好的可持续景观。


水清洁方面,AECOM的生态团队对开发区核心区域水系水质提出了整体规划建议,通过生态通廊水系的建立,加强了开发区核心区域水网的贯通,提升了水沉降和水体自净能力,从而有效提升了开发区主要水网的水质,有效将天星横河(V类水)、通启运河(劣V类水)提升至IV类水,生态通廊内景观湖体水质接近III类水,保证城市滨水空间的水体健康与安全,为市民近水、亲水的活动需要提供前提条件。

 

水生态方面,滨水湿地发挥着生态过滤器的重要角色,为当地动物提供了多样的生活栖息地。现在生态通廊的湖滨和湿地区域已成为以白鹭为代表的当地湿地水鸟栖息和觅食的新家园。


△ 生态通廊目前水质清澈,成为了市民垂钓、动物栖息的地点。


在这条生态绿廊的构建中,项目组还曾遇到另一个棘手的问题,即当地沙质土的情况。此类土质塑性低,渗水性强,难以保持肥力,面临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针对这一土质,AECOM团队将池塘泥浆和有机肥混合到现有土壤中,使地形相对稳定;挖掘的土量和填埋的土量尽量保持平衡;局部较为陡峭的边坡采用 松木桩护坡,大部分区域运用多层水生植物进行植物护坡,显著减少了雨水对边坡水土的冲刷,同时也提升了水岸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 通廊内80%以上水岸以生态护坡为主,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情况并兼顾良好的滨水景观效果。


文化传承 传统魅力体验


生态绿廊的建设,除了将开发区内外的绿地水网以及有机的绿色生态斑块贯穿联通之外,也在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场所和体验当地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通廊上,项目组设置了一系列景观节点,包括滨水入口广场、龙舟广场、浪漫花田、竹林幽境、江海文化广场等特色景观元素和设施,令得游人可以在这条长约14公里的公园慢行绿带上,悠闲地进行步行、慢跑、自行车等运动,细细品味四周流水潺潺,树影婆娑,鸟语花香,项目组希望能借此将“漫、悦、悠、活“的生命理念辐射到生态通廊周边的城市空间中。


△ 通廊内幽静的竹林融入传统中式禅意及结合当地青砖铺砌工艺,是市民清心、静心的好去处。

△ 镜面反射花田景观的架空人行栈桥为游览者提供了俯瞰花田的体验,是通廊内最受民众喜欢的景观节点之一。

△ 通廊内严格控制机动车的进入,已经成为不少当地市民假日休闲的去处。

△ 碎石小径穿插在大片粉黛乱子草花园内,已成为通廊景观亮点之一。


项目组也特别注重自然景观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因而这些景观节点间还蕴藏着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广场设计结合了江海文化中海浪起伏变化的自然肌理,将其运用到地面起伏的铺装及草坡当中,别具匠心的景观设计提升了广场的标识性及辨识度,项目组还采用中国传统24节气命名各出入口,并为对应区域选种不同植物提升景观辨识度,这些巧思无不体现了一种文化上的继承与发展。


△ 通廊内的波浪草坪融入了当地江海文化的特征。

△ 通廊内的典型入口结合传统二十四节气作为区分,增加入口的辨识度。


绿色基建 推动可持续发展


这条生态通廊不仅是城市和水绿互相渗透的交融之带,更是开发区南北向联系的沟通之脉和城市延伸拓展的发展之轴。

 

作为南通市建设花园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 “三城同创” 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南通生态通廊促使了开发区中的商务文化区及绿地水网、绿色生态板块之间的相互贯通,为广大市民和开发区企业提供了宜居宜业的环境,通过地形塑造、水系连接、植被群落配置、雨洪管理等措施,已成为国内平衡生态和谐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此外,和谐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了这里的形象,带来巨大的环境、社会、经济综合效益。第一期生态走廊建成后,常驻人口逐步增长,开发区招商引资更为顺畅,就业机会新增14.2%,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 南通生态通廊除了改善了当地生态及环境,还为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AECOM项目设计总监吴琨说:“南通生态通廊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将城市内的绿地编织起来,为市民提供了亲近自然的滨水空间,也促进了城市活力与生态系统保护的结合。AECOM一直以来凭借其庞大的人才网络集结生态、规划、景观、经济策划等团队通力协作,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在有限的预算下,结合实际情况,对设计精益求精,不断寻找最为适宜的材料和技术;在施工过程中也随时积极跟进,对服务追求卓越,努力实现近乎完美的建成效果,因此备受当地政府和企业的信赖和认可。”


  相关推荐

资 讯 概 况
  • 手机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