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滨湖国家级湿地森林公园 | DDON笛东

点击收藏 [ 建立属于你自己的在线项目数据库,带你一起进入知识管理时代 ]

风光秀丽的巢湖北岸,坐拥799公顷森林及263公顷水域的合肥滨湖湿地森林公园,如今已是合肥市民假日出行的新地标。


640.webp.jpg

在合肥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之前,这里还只是紧邻巢湖北岸的一大片荒芜乡野。短短十余年,经过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建设和笛东设计团队的专业规划,合肥滨湖湿地森林公园已经成为合肥深入推进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修复的成功样板,并且以中国首个退耕还林并经生态修复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称号,开创人工林晋升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先河


作为安徽省内唯一的万亩城市水网森林,这片城市绿肺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调节气候、净化水质、涵养水源、保护与修复巢湖生态环境等等方面,正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项目简介


地理简介 / 


巢湖位于长江流域下游左岸,地势总轮廓呈盆地姿态,属于江淮丘陵中心地带,副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


640.webp (1).jpg

城市化进程下的战略意义 


巢湖作为合肥的水上门户,有助于合肥步入长江,融入长三角地区,加速城市发展。合肥和巢湖的关系,不仅仅是城市和大型湖泊两个有形的主体,还包括通过水体与城市发展紧密相连的经济、生态、历史和文化等无形的主体,环湖具有大面积的原生态湿地,满足了现代人所向往的“回归自然、返朴还淳”的休闲文化潮流,颇具规模的湖、田交融现象构建成巢湖生态文化引力核心。


 人文资源优势 


巢湖远古时期就是人类祖先繁衍生息的地方,古代则是楚汉相争和三国争雄的战场,近代曾是太平天国革命战争的要地,现代又是名震中外的渡江战役的前线。


640.webp (2).jpg

挑战与目标


 打造巢湖滨湖景观过程中的挑战 /


 生态环境退化风险


2009年巢湖湿地和水生植被分布面积不足1971年覆盖水平的10%,浅水区湿地逐渐消失是加速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巢湖水质超地表水Ⅲ类标准,其中西半湖水质污染最为严重,整个巢湖水质呈中度富营养状态,在五大淡水湖中最高。


 地域文化融合度低


现有的鲜明物质环境、人文特色未能从滨湖区域这个大背景中凸显出来,将独具魅力的地域文化元素与时下风靡的旅游文化潮流相结合成为本项目的挑战。


 目标 


鸟类的自由天堂  人类的心灵故乡


640.webp (3).jpg

《黄金水岸》许晖  (环巢湖摄影大赛作品 )


项目策略


▷ 沿袭城市生态格局,构建湿地生态系统

 延续农田场地肌理,打通绿色交通脉络

 打造低干扰的景观,修复自然演替过程

▷ 传承历史地域文化,倡导人文生态并行


规划与设计


总平面图

640.webp (4).jpg

分区域打造不同特色景观,以满足不同需求下的生态及游览功能。


640.webp (5).jpg

01


以生态为基,疏通内河,创建湿地


对于组织、功能、发展方向受严重破坏及干扰的生态系统,主要采用生物措施进行恢复,它包括自然恢复、人工生物恢复,以及二者结合的手段。


640.webp (6).jpg

640.webp (7).jpg

640.webp (8).jpg

640.webp (9).jpg

02


文化作魂,挖掘人文价值,倡导生态教育


项目开展前期通过全面开展巢湖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做好特色风貌的保持和延续,深入整理、挖掘巢湖区域的传统农事节庆、民间艺术、农耕文化,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重放异彩。


640.webp (10).jpg

640.webp (11).jpg

文化场所镶嵌在生态基质中


640.webp (12).jpg

牛家村百花百草园


640.webp (13).jpg

拱桥


640.webp (14).jpg

四水归堂


640.webp (15).jpg

鹊桥


640.webp (16).jpg

湿地游览


03


打造绿色交通,创造可游览景观,吸引人群


通过延续麦田肌理布置路网,减少工程建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解决交通问题的同时,承载滨湖滩涂地的场地记忆。


640.webp (17).jpg

640.webp (18).jpg

延续麦田肌理


640.webp (19).jpg

打造与生态相互交织的多层次园路系统


640.webp (20).jpg

一级园路


640.webp (21).jpg

生态园路


640.webp (22).jpg

湿地栈道


640.webp (23).jpg

健身步


04


半人工干预演替,增加生物演替层次


近十年,巢湖地区利用芦苇地进行杨树人工林营造,杨树的生长使郁闭度增大,生态环境逐年改变,芦苇即随之衰退,出现林下植被的演替,从而推进着动态的演替,进而形成不同的植被类型。


640.webp (24).jpg

640.webp (25).jpg

大片保留意杨林与麦田水渠,丰富生境


对游人活动的重点场地和道路以及小节点规划,提高植物丰富度,与游人密度高到低变化相一致,形成高度人工景观化到自然的过渡。


640.webp (26).jpg

640.webp (27).jpg

640.webp (28).jpg

陆地植物配置


640.webp (29).jpg

荷塘落玉


640.webp (30).jpg

湿地植配


640.webp (31).jpg

生态水坝


640.webp (32).jpg

鸟类保护


05


低碳开发的覆土建筑

覆土建筑的“顶面”和“地面”概念上的区别与界限被有意识地模糊和打破,顶面、地面的连续,流动和互换带来空间的连续性,注重生态与建筑的共同打造,实现了景观空间的融合和延续。


640.webp (33).jpg

640.webp (34).jpg

640.webp (35).jpg

结语


滨湖湿地森林公园的生态系统规划,利用原有场地格局保护意杨林,通过半人工演替,形成丰富的植物多样性林地及湿地景观;同时通过利用道路交叉节点及林隙场地局部改造,形成人流活动场地。随着生态系统规划的实施,巢湖西北部河漫滩地得到了有效的生态保护,在合肥市与巢湖间形成生态隔离屏障,控制城市无序发展的同时,也给合肥市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项目概况
  • 手机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