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NA专访上海尼塔建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总设计师朱胜萱:设计产业跃上资本运作平台,行业整合或将改变未来竞争格局

点击收藏 [ 建立属于你自己的在线项目数据库,带你一起进入知识管理时代 ]

媒体:《建筑中国周刊》,ARCHINA建筑中国网

时间:2011年7月20日

地点:上海尼塔办公室
 

受访人:上海尼塔 总设计师 朱胜萱
 

记者:ARCHINA建筑中国 首席执行官 吴磊
 


 

 

尼塔,一个因世博而知名的设计公司,近两年来一直被行业和媒体高度关注,初识尼塔是在一次他们出版的《2010年上海世博园区绿地景观》新书发布会上,第一次见到了他们年轻的管理层,今年5月又有机会到尼塔上海的办公室与常务副总裁于志远先生进行了一次访谈,总体感觉这是一个年轻、有梦想又有抱负的团队。令人意外的是,7月15日突然得到消息,东方园林已经收购了上海尼塔的75%的股权,短暂的两个月尼塔到底发生了什么?究竟是何种原因尼塔要卖给东方园林?带着各种疑问,7月20日我再次走进尼塔上海的办公室,对尼塔的总设计师朱胜萱先生进行独家专访,答疑解惑。


相关事件新闻请浏览:
《东方园林:公司收购上海设计75%股权》:
http://news.archina.com/landscape/info/15/73751.html
《东方园林并购上海尼塔设计院,中国园林设计领域“第一并”引动业界》:
http://news.archina.com/arch/news/15/73724.html
《东方园林收购上海尼塔,借道染指上海迪斯尼项目》:
http://news.archina.com/landscape/news/15/73854.html

《建筑中国周刊》:建筑中国是行业中最早关注设计企业并购和资本运营的媒体,我们曾经对AECOM并购EDAW,城脉设计院,五合国际并购华特设计院等都进行过深入的报道。而这次东方园林并购尼塔上海,让我觉得特别突然。在我的印象中尼塔会保持独立发展,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达成了这样的一个结果,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其中的故事。
 
 

朱胜萱:这其中还真的有很长的一个故事,我们也酝酿了很长一段时间,但过程很短,当我们决定和何巧女女士讨论所谓的股权转让时,一共只见面谈了三次。之前我们也有过很多次接触,最早我们做的世博公园建成的时候她就去过,那个时候她就一直在关注类似我们这样的设计团队。东方园林的业务主要是偏市政公共项目,而在中国主要从事这个领域设计的团队,尼塔肯定是首选。但之前单纯做为设计师的时候我是最排斥资本的,从最早的于志远,张鲁,一起过来的这些人,就是因为很排斥资本,所以才决定做自己的独立工作室。开公司就好比坐一列火车,如果你坐上去了就停不下来了,因为你没有办法控制这个火车。尼塔从最初的在中国只有三个人、几台电脑,到后来的发展成八十几个人的规模,如果我们不加控制,现在肯定变成了一百五十甚至三百多人的规模。其实尼塔一直在控制人数,走到今天为止,我们一直在思考,以后团队会发展成什么样。我们从一个本土的事务所到和荷兰的完全结合,与美国易道这一类的企业完全不一样,这块品牌其实是中国制造,因为它有了外部这么一个强大的支持和团队协助,再结合中方杰出的精英,自然而然就把中国的景观市场推向了一个高度。
 

本来我们可以沿着原来的路走下去,但中国的品牌在自己的市场上走不了特别远的路,像我们行业就有很多知名的设计事务所,如果退回五年八年的,这些企业也真的是风云企业,但是如今些品牌,已经逐渐失去了号召力。尼塔这个品牌的由来实际也是一个时代的到来,是伴随着城市的市政公共行业的大开发,滨水地带的复兴而来。
 

未来尼塔会怎么走,一种方式是瘦身,缩减为20~50人的团队,把合伙人的机制发挥到极致,保留住他的品牌和核心战斗力,第二种方式就是扩张,比如第一波浪潮是滨水公园的,第二波浪潮类似迪斯尼的游乐行业,以及还有地级市的发展。滨水公园这一波,城市环境的改造,不可能五年再来一次,,城市的发展总会有新的热点出现,比如新农村和农业景观这一块,其实我们做了很多,新领域的一些孵化,但是如果这些孵化一直在尼塔的品牌下面,我觉得孵不出来,永远属于在尼塔下对新农村的一个探索。

我觉得让尼塔进入所谓的资本渠道里边,是对尼塔这个品牌的保值,当品牌进行了估值以后,它就有自己的价格了。好比现在WAA,你觉得这个品牌做完了评估能值多少钱。这是资本会问的一个问题,再打个比方,名画也好古董也好,你觉得它会值多少钱,你还是很通俗地要在交易市场里交易后才能知道到底值多少钱。我觉得尼塔只是进去定个价而已。尼塔从最初注册资金50万,到最后被估两千七百五十万的价值,我觉得是很值的。而且尼塔以后会有一个更大的空间,我们和东方园林做了一个新的战略计划,未来会在新领域和新的行业模式上做出一些新的培育。尼塔今天是第一步,未来它一定会在中国的大型的滨水公园继续走下去,就像EDSA做度假,它可能做了几十年上百年,我觉得尼塔没必要在这个方面去竞争。只要以后中国的主要的滨水公园都是尼塔的,这就够了。东方园林一年一百个亿的工程量进去,一年之中最起码会有2~3个典型的项目,能由尼塔很好地把它完成,这块品牌就算值了。

为什么国外的品牌,像EDAW、EDSA、SWA,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它有一个很好的合伙人机制,而这个合伙人机制目前在我国的建筑师和设计师身上很难建立起来。所以我认为,采取资本和合伙人机制相结合的模式,即通过资本占据一部分的股份,另一部分的股份留给合伙人,这样设计师就有了空间,品牌就有了有长久的生命力。

未来我们的举措,会关注农业景观、游乐景观,还有二三线城市的城镇规划的这一块,三个领域我们都会有新的方向。一方面是我们尼塔在孵化,培育和创造新品牌,另一方面是吸收更多的团队加入,也不排除我们对其他团队的并购和吸纳。
 

我们和东方园林的设想是未来搭建一个类似于设计联合机构的模式,在联合机构之下,品牌能独立保留,不能说并购了尼塔后就把尼塔的品牌磨灭了,而是会有自主经营的空间,人力资源和财务,各方面都是独立的,但是尼塔在品牌战略和团队打造上,还是会用一致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法来做到,这样会有很多资源互补。就像现在我们和EDSA成为了一家人,其实我和李建伟说,非常不巧上次我们还就同一个项目在PK,现在看来这是资源的浪费。现在很多公司投标都是第一位的,投标完成主要设计师就撤了,进行到第二个战场。这是很难保证设计质量的,我跟东方园林签署的是,作为首席设计师,我一年只完成一个作品。之前单独经营尼塔时,所有项目都要管,做完前期,很快就要到第二个城市做项目,然后每个市长都希望我去汇报,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

东方园林现在做的是把设计、施工运营和材料生产全部一体化,很多人觉得是垄断,担心未来会变成行业的一个巨无霸来垄断,但我觉得在中国是需要这么一家企业。现在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就是:只要懂一点平面设计可以画图的就可以做景观设计,只要有客户资源就可以去做施工了,缺乏系统连贯性,这就是这个行业一直做不好的原因。未来东方园林也好,尼塔也好,现在的上市企业也好,要做的就是成为一个行业的标杆,有好的作品、好的运营等一系列的东西,第一,你可以请到最一线的设计师,第二就是有专业的施工团队,之后是运营,就是做完施工后,不是交钥匙工程,还可以帮助管理工程,出现任何问题都可以追溯下去。像以前我们就遇到过设计、施工及运营方相互推卸责任的事情。
 

《建筑中国周刊》:东方园林选择尼塔,你认为看中了尼塔的品牌、团队还是你们市场和运作模式?

朱胜萱:
你说的这三个方面,我相信她都看重。但是我觉得,她最看重的,第一位还是人和团队。最早东方园林来和我们谈并购的时候提到过,为我们组建一个新的品牌和新的公司,并没有说一定要带着尼塔这个团队,但是由于我对上海尼塔有一种情结,我是从尼塔这个团队只有一个人的时候开始做起来的,所以我觉得这里面承载了我对这个品牌的太多的用心和关注了。即使上海尼塔变成了一个完全区域化的品牌,比如说尼塔上海,我也愿意把这个品牌带着。这个品牌就像我的小孩,虽然未来不知道它会怎么样,但是我想让这块品牌能长时间成功,不敢说会做成百年老店,但是我想至少20年都能让大家记住尼塔这个品牌对这个行业的贡献。

《建筑中国周刊》:通过世博尼塔积攒了很多的名气,在品牌价值很高的时候选择了与东方园林来合作,是因为尼塔在合伙人机制上会存在变数,还是因为目前这个市场存在风险和瓶颈?

朱胜萱:一些公司的老总也问过我,你为什么不自己做呢?大好的机会和前途。其实我觉得中国的合伙人制度不健全。朋友也好,同行也好,包括我自己都在探索这个模式,比如说合伙人制,几个著名的设计师、律师,大家凑在一起做,因为每个人的状态会发生改变的,比如说我生病了,或者有人因为有特殊事件离开等等,就暴露出它的不稳定性。合伙人制在这个行业里不会把很有能力的几个人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因为每一个人的能力都很强,每一个人都是行业领袖。其实一个设计公司只有一两个领军人物就够了,但当这一两个人出现问题时,这个品牌和团队就到了危急关头了,我觉得这是合伙人制的最大问题。我现在思考的模式就是,如果用资本做最大的合伙人,而接下来的空间,比如说,团队的建设,公司的管控,包括现在企业文化的运营可以留给其中一两个合伙人来做,那么第一经营的压力不在个人,他是一个公司风险运营的整体承担者,那么不管是公司的抗风险能力还是它的增长速度,都会得到增强。
 

尼塔做了这么多年,因为是外资品牌没有办法申请甲级资质,如果要靠我们的合伙人制,去一点一点累积,去购买甲级资质,将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事情。如果有资本,资本就能给你添加需要做到的武器,我觉得这就是我对目前的合伙人机制做的一些探索:应该是中国的合伙人机制,加上产业一体化以后的资本带来的合伙人,两者的结合,也许才是一条新路,我不觉得一定会做成功,其实我也是一直在做探索。
 
《建筑中国周刊》:为何东方园林出资
1875万就会让你们出让二人手中持有尼塔的所有股权?你们是否还是参与到尼塔的管理和运营?

朱胜萱:
1875万就让我们放弃尼塔,其实不是说合不合算的问题,而是一个设计师会不会这样做的问题。我觉得我还有很长的设计生命存在,我不会变成一个养殖专业户,我养大了尼塔就卖掉,然后退出。我们会采用的方式就是你刚才问我的,用什么样的模式做到。其实我觉得尼塔的平台不是不够大,而是我觉得不能容纳这么多合伙人挤在一个空间里。因为这个行业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如果有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就可以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做到。或者是联盟的方式来做,让我们这个行业才有更大的凝聚力。
 

我和于志远的股权全部出让,我们不会完全参与尼塔上海的管理,其实东方园林也不会。我们的方式是之后会用其他的方式对尼塔进行控股,我们会有一个新的平台,这个平台会比现阶段的平台要大。
 

未来可能不会当尼塔的负责人,而是参与到几个品牌的多品牌管理,比如EDSA现在在北京,可能未来会在上海。做品牌的话,一种方式是从国外引进,国外比如日本都有很多这样的设计师做这一行的。第二种就是收购本土企业,可能两种方式我们都会做,所以可能之后会和尼塔一起的,还会有我们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品牌都会加入我们在南方即将搭建的这个平台。

《建筑中国周刊》:
在公告中披露上海尼塔这个核心团队,要签订终身服务协议,能不能为我们解释一下?

朱胜萱:
上海尼塔项目负责人以上职位的人员都是签订了无限期的终身劳务合同,可以自己解除,但是其实是长期有效的;第二是核心的高管,比如说未来会进入东方园林层面的,对你的股权,对你的薪金都是有约定的,我觉得这也是对东方园林的保护,人家花了那么高的代价给了你那么多的空间,结果发现核心团队在流失,那样对东方园林也不好,所以我们之前就有这么一个协定,核心团队基本上都做了限制。东方园林不会在尼塔里面有任何的人事,行政的干涉。
 
《建筑中国周刊》:对于你们两大股东的完全退出,你们的核心团队有什么看法?

朱胜萱:
其实这个价格不是很高,应该是一个中等的,没有放大的一个价值。所以我们建议我们的二级合伙人不要动,因为我们觉得尼塔会有更大的未来,就是通过东方园林的出资,上海尼塔会扩张现阶段的团队,业务量。市场也要扩张,资质上也要得到提升,我觉得我们的二级合伙人是没有必要转让股权的。我和于总是因为我们有个更大的平台要去做,所以才放弃上海尼塔的股权。
 

未来是有风险的,比如新团队的培育,新团队的并购,团队资质的获得,这是有风险的。因为你不可能百分之百做成。但是上海尼塔是成熟的,我们现有的四个合伙人也好,一些高管也好,其实这么多年一直走下来,我觉得他们应该待在这个地方,也是时候让他们享受胜利果实的时候了。而且东方园林也觉得目前的合伙人机制很好,没有必要改变。

 《建筑中国周刊》:
除了园林景观设计业务,未来是否会涉及到建筑设计方向?

朱胜萱:
会的。其实你们设想,这么一个庞大的机构,这么多的资金流通,会带来很多机会。我觉得设计也会根据资本的扩张,跟随资本发展的方向发展。我觉得东方园林不会去做商务楼、写字楼这一类的地产开发,但是东方园林一定会做景观建筑的开发,比如公园里的艺术中心,滨水景观带的商业街等。
 
《建筑中国周刊》:
此前您身体不太好,有没有一些感悟?或者说这次生病与此次并购有什么联系么?

朱胜萱
其实我觉得,这点钱对于资本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很多朋友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都很惊讶。一方面是别人觉得是不是我的身体出了什么问题,另一方面觉得我是不是对这个行业心灰意冷了,对于这两方面,我觉得应该开个微博辟辟谣了。因为有太多的短信邮件问我这个情况了。

说心里话,第一是在我生病之后,对团队的认识和以前不一样了,我从一个设计师到做工作室,一直走来还是比较艰难的。包括做的世博公园,其实有些人是不认可的。每一步几乎都是头破血流。拿到的每一个项目很可能是给别人做嫁衣。但一直坚持做到现在,包括我生病的那段时间。在09年底,我进医院做手术的时候,其实那个时候应该算是我的事业的一个最顶点的时候,但恰恰就在那个时候我的设计生命停止了一段时间,甚至公司的宣传我都没有参加。

那时候在医院进行的治疗,我自己也有很多感悟,特别是对我的团队和我的品牌,我觉得即使你个人有再多的累积,如果哪天出现了意外,你就会退回去的。回过头来,我还是觉得尼塔的品牌价值是很大的,之前我就不希望很多东西累积到我个人的身上。我通过这次事件以后,更多地觉得,人要做一些喜爱做的事,而不能因为社会让你背负的一些压力或者责任,然后非做不可。我想做的事情是:让这个团队的每一个人都很快乐,我想让尼塔这个品牌价值得到提升。

《建筑中国周刊》:
尼塔完成了这次的转变之后,您如何看待和判断中国当前的景观设计企业未来的发展?

朱胜萱:
我觉得尼塔还是处在了一个蛮好的机遇点,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像东方园林的这种巨无霸,它整合了这方面的所有的链条。另一方面,这种特质化的设计团队会越来越多。以前我们都会选择比较综合性的团队在做,对于我的同行,或者朋友,都是在这个设计的圈子里面走。我觉得路有很多条,不会所有的都会投奔资本的怀抱,进行产业一体化。我觉得这是机遇的问题。更多的是我觉得这个行业有很好的前景,但是这个弯路还是会走很久的。因为现在的机会太好了,大家都会朝不同的方向极力狂奔。正是因为机会太好了,如果不注意就会用力过猛,就好比我们做团队,如果尼塔它有一个很充足的时间,就会去重新改善它的团队或者做到它的市场的一个培育,但是现在中国的市场太激进了,它带来的追捧也好,机遇也好,太快速了,会让我们这个行业失去方向。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大的一个机会,整个行业里面更多的是要进行思考,放慢自己的脚步,让我们的团队固定、稳定下来,不能因为市场出现波动或变化就做扩张或者其他的事情,我觉得这是一个要把握的度。
 

其实不是东方园林和我谈了我就进去,中国现在的上市公司,排着队的起码有十家,这些都有找过我。每一个上市公司都希望把产业链做好整合,但是不是每一个产业链的整合都是成功的。就好像大家觉得我们是不是奔着第一去的,其实不是的,因为我们和东方园林的产品线是吻合的。所以我觉得要慎重选择和自己合适的,能使自己团队成长的。大家会想是不是上海尼塔进行了股权分离了,东方园林看到了一个很合适的机会,就迅速切进来。其实两三年前,何巧女女士已经在关注这个团队了,当然也是因为上海尼塔和荷兰尼塔进行了分离,东方园林才有了这么一个机会,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它看到了这个机会就拼命地来进行扩张和收购。
 

你们接触的团队比较多,比我们团队优秀的多得是,东方园林选择我们也是因为产品线上或者是从产业链上是刚好吻合的,所以我觉得是要选择合适的,不是光看到价钱。一个资本进来,大家更看重的是未来,以及和它的一种契合度。

《建筑中国周刊》:
未来建筑中国将继续关注尼塔以及未来的这个大的设计平台的发展情况感谢朱总配合我们的采访。在这里首先祝愿您身体健康,然后希望您和您的团队,未来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为中国城市建设做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相关推荐

资 讯 概 况
  • 手机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