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Better Life 设计更美好的生活 | 吕元祥建筑师事务所(RLP Asia)

点击收藏 [ 建立属于你自己的在线项目数据库,带你一起进入知识管理时代 ]

ARCHINA建筑中国作为中国建筑行业最具影响力之一的权威门户,见证了中国建筑企业品牌的飞速发展。2022年ARCHINA建筑中国联合建筑中国品牌研究中心与建筑中国新媒体数据研究中心联合发起“第二届建筑中国最具品牌影响力”评选,通过数据分析和研究的方式,对国内外1000家知名品牌进行了综合评分。本届品牌影响力评选设立四项关键指标,即为WMAA品牌评价体系,包含自媒体运营(We Media)、媒体报道(Media Coverage)、会议论坛(Activities)和专业奖项(Awards)。



吕元祥建筑师事务所(RLP Asia)荣获本届建筑中国最具品牌影响力“十大外资建筑设计品牌企业”,ARCHINA特邀专访了吕元祥建筑师事务所(RLP Asia)副主席——吕庆耀先生。


20多年来,吕庆耀先生在推动 RLP Asia 的发展和变革等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事务所致力于以生命为本、面向未来、联结文化的建筑设计,以对环境负责的方式回应社区需求,着眼并致力推动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在他的带领下,事务所获颁超过300项国际及本土设计奖项,并连续13年被英国权威建筑杂志《Building Design》评为世界百强建筑事务所之一


本期由ARCHINA首席记者吴淏钰采访编辑



本期嘉宾


吕庆耀先生 (Bryant Lu)

吕元祥建筑师事务所(RLP Asia)副主席 

Behave 创办人及主席


吕庆耀先生为RLP Asia 副主席,同时也是 RLP 创立的专属研究机构 Behave 的创办人及主席,是建筑和设计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领导者。他曾参与设计屡获殊荣的“香港戏曲中心”、全国首座民用永久零碳建筑“香港建造业零碳天地”、大型公共交通导向开发 (TOD) “上海天荟”、可持续发展纺织生态园林“桂林十如” 等项目,致力于为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为人们和社区设计更美好生活。





“可持续性”成为公司的DNA


Q:RLP Asia 从2000年开始致力可持续设计和绿色建筑,“可持续性”成为 RLP Asia 设计理念的核心。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哪些挑战和难点?您关注哪些具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当时大众对环保还没有具体概念,但我在澳洲念中学的时候就对大气层受破坏有很深刻的体会,于是我回港后就一直在想怎么样深化环保理念,变成公司的DNA。事实上,环保设计除了保护环境以外,更会影响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个人健康、城市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等。因此,一开始,我们从每一位同事改变生活中的小习惯开始,提倡身体力行,节省日常用电用水、减废回收等;紧接着,我们为了让团队更好地学习环保建筑设计,特别从美国请来LEED的专家导师培训同事,随即参加认证考试拿到相关专业资格,这一个好开始为我们后来在行业中取得领导地位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我们在绿建方面也力求与时并进,我们在2019年承诺遵守科学基础目标倡议(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以下简称“SBTi”)运营碳排放标准,从企业运营、员工倡议等各方面制定更有力的政策;2022年由远低于2℃调整至1.5℃的控温幅度新标准进一步提高减排目标;同年,事务所将项目的减排表现纳入SBTi衡量标准,成为全国首家以科学基础监督项目碳减的建筑师事务所。


2011年,吕元祥建筑师事务所(RLP Asia)受香港建造业议会委托,设计了全国首个永久民用零碳及正能量建筑——建造业零碳天地。该项目采用环保建筑尖端科技、试验及优化不同设计,集展览、教育及资讯于一身,恢复高密度城市的生态价值,作为行业典范向国际和本地建筑行业展示最先进的生态建筑设计和建造技术,并向公众推广低碳生活。


可持续发展在建筑领域上最大的课题,是实现碳中和目标,这不是仅凭建筑师一己之力便可完成的目标。我认为,目前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平衡可承担的成本与风险之间的关系。越先进前沿的科技与材料,其风险可能越大,将来维修、保养等各方面产生的成本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作为建筑师,我们应该考虑从源头减少碳排放,对新建筑而言,采用低碳建材为主的物料;对既有建筑,则须在改造时强化建筑能源系统的运维水平,可适当结合基于人工智能的系统及调控技术。其次,在设计中融入多维度、多层次绿化,为高密度城市创造更多绿化公共空间,它们对于改善城市微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意义非常重大。在减缓热岛效应的同时,也给予公众更多进行多元化活动的场所。


零碳天地项目的主要设计特色是运用了被动式建筑设计,包括优化建筑朝向、窗户放置、天窗安装、保温建筑材料等,与同类建筑相比,这些环保设计可节省20%的能源消耗。此外,零碳天地每年产生的能量多于自身的需求,将剩余的能量输出到电网,可用以抵消建造过程和建材制造和运输过程的隐含碳。


2011前我们在香港设计建造了全国首个民用永久零碳建筑“建造业零碳天地” ,其设计开创了建筑全方位“碳中和”理念,结合被动式设计、先进的主动系统以及其他可持续设计策略,因地制宜,最大限度使用自然资源,力求从源头降低建筑对能源的依赖。其设计与技术不仅在当时开创先河,对现今行业仍有实际指导意义。而整个建筑物与邻近社区无缝融合,还拥有香港首个都市原生林地,公众可在绿荫中休憩乘凉,更能感知可持续设计的好处,培养低碳绿色生活习惯。


为了向公众普及环保理念,零碳天地面向公众开放参观,同时定期举办针对不同人群的环保教育活动,内部设有建造业议会的绿色办公室、展示低碳技术的多功能厅及多元活动空间等。



TOD是高密度城市发展的趋势


城市更新项目“上海天荟”通过整合零散地块,在交通枢纽上盖搭建20公顷的大平台,重焕旧区活力,构建绿色低碳社区,点击视频了解更多。(素材来源于莘天置业)


Q:RLP Asia 深耕TOD领域数十载,能否分享一些成功案例和经验?


TOD是以公共交通枢纽为核心、倡导土地混合高效利用和对行人友好的开发理念,促进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RLP Asia早在本世纪初便投入到TOD的研究和实践中,近二十年间,参与了香港超过50个地铁沿线项目,覆盖全港42%的地铁站,并持续将独到的TOD经验带到大湾区以及更多内地城市。


譬如我们在上海闵行的“天荟”项目,秉持“以人为本”和“与城市共进”的设计理念,将综合体开发与交通枢纽功能优化结合,搭建立体空间系统,改善步行路径,鼓励人们绿色低碳出行。


天荟通过多层次人车分流布局,搭建四通八达的交通系统,并与多功能城市空间无缝连接。


原地块上已设有地铁1号和5号线、沪杭铁路客运专线、金山铁路支线,更有20余条公交线路,复杂的交通网络布局造成路面的拥堵情况严重。在项目设计及建造过程中,团队需要兼顾原有轨道的交通正常运行,并设法减少对周边道路及社区的影响,可谓难度空前。面对这个难题,我们的设计方案通过整合原先被轨道及车站分割的零散用地,最后形成一块20公顷汇聚综合业态的完整用地,不仅改善交通拥堵的问题,更为居民提供一站式微型城市中心,提升整体片区的价值。


高效便捷、宜居宜业是城市长久的竞争优势。


天荟的整体规划包括甲级办公楼、服务式公寓、高端住宅社区、大型购物商场中心及社区配套设施等,通过提供全天候风雨无阻的换乘及生活体验,为居民创造更多公共空间。团队也对如何聚集产业和人流有更综合全面的考虑,以“聚人”带动“兴产”,实现城市更新方式的重构与升级。


城市更新、社区构建,再到生活方式的重塑,是一场建筑与人、城市的对话。


Q: TOD 5.0时代到来了,您认为TOD模式未来将如何继续升级?


TOD的形态和理念一直在不断发展。TOD的规模与覆盖率将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交通网络的布局和便捷性变得更大。我们可以先从TOD规模上来说,不断地构想更大规模的TOD。比如香港西九龙是一个以高铁为中心的TOD,这个地域内有一条高铁线和一条机场线。通过高铁,人口的覆盖率大大提升,范畴辐射到深圳、广州甚至更广阔地域的人口。当客群量变大的时候,配套将不再止步于商场、写字楼等,还应覆盖到生活、休闲及娱乐设施,因此西九龙站周边还设有如戏曲中心、故宫博物馆等大型基建。


TOD社区与周边生态的和谐共处也至关重要。着眼于未来的绿色生态TOD更契合国家的双碳目标,在关注城市运作效率的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居民的健康与福祉。我们提倡在TOD开发中融入亲生物设计,结合科研结果调整建筑物座向、光照、景观等元素,打造绿色建筑,营造多维度慢行步道,以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


深圳赤湾车辆段综合发展项目是RLP Asia以亲生物设计理念而开发,重新梳理自然、文化和城市之间的空间关系,将多维度绿景引入都市社区,打造出一座深圳生态TOD地标,引领零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设计更美好的生活


Q: RLP Asia 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对于未来的建筑设计,您关注哪些趋势和变化?


RLP Asia 一直信奉“设计更美好的生活”,希望通过建筑设计,回应社会需求,改善人居环境。比如针对人口及建筑“双重老化”的课题,有很多老建筑物需要改造以适应城市更新。我们提倡构建“垂直城市”设计,在有效空间中容纳更多居民与多元配套,让老年人和家人可居住在同一栋大楼内,互相照顾。大楼内可融入一系列适老化设计,让老人家也享有独立自主、备受尊重的无忧生活。 


RLP Asia 一直走在设计前沿,以生命为本,面向未来,为合作伙伴提供改善城市及生活、创新且切实可行的方案,以实现“四赢”,项目“赢”,发展“赢”,周边社区“赢”,整个城市都会“赢”,在生活、环保以及经济价值各方面都能取得好结果,为未来新世代设计更美好生活。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项目作品


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转发!

欢迎向我们投稿项目作品或获奖作品

投递邮箱:editor@archina.com

如需推广或咨询合作,请与我们联络!

联络邮箱:mia.li@archina.com



ARCHINA建筑中国 | 2003-2023

专注地产建筑行业媒体20年

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关推荐

资 讯 概 况
  • 手机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