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肿瘤医学科学中心(天河院区) | 香港澳华医院设计

点击收藏 [ 建立属于你自己的在线项目数据库,带你一起进入知识管理时代 ]



CANCER MEDICAL SCIENCE 
CENTER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TIANHE CAMPUS

OUR CASES丨JAN.12 2024


项目地点:广东•广州

项目性质:新建项目

建筑面积:30.47万平方米
规划床位:1100床
建设目标:打造世界级肿瘤医学科学中心

服务范围:医疗工艺设计、医疗工艺咨询

中山大学肿瘤医学科学中心(天河院区)选址位于广州市天河区龙洞片区,作为中山大学肿瘤医学科学中心的主院区,与天河区合力打造集医疗、医学科研、成果转化等功能于一体,面向未来的世界级肿瘤医学科学中心。

建筑设计: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项目定位为国家癌症医学中心,同步配建约30%的科研用房配套,并设置重离子等国际先进肿瘤治疗手段,全面赋能国家肿瘤疾病的诊疗水平的提升以及推动相关前沿医学的良好永续发展。香港澳华•澳今咨询主导项目医疗工艺设计、医疗工艺咨询。以“寻证”和“循证”的设计思想开展医疗工艺全过程设计+咨询工作。通过对医院已有院区运营数据的收集、筛选、分析,得出新建院区学科布局定位与设置需求,报运营业主作复核确认。


项目全过程按“运营数据闭环”分析为工作开展原则,实现医疗工艺规划与医疗工艺设计“以运营为导向”的目标诉求。在此过程中,项目建筑方案设计的推进与运营数据的推导同步进行,在设计中将医疗运营数据的“医疗语言”转化为“建筑设计语言”的量化指标,并在建筑方案中进行落地性验证,反向推进建筑方案的优化,使硬件场地条件配置与运营指标诉求到相对最优契合关联。

在医疗工艺方案设计过程中,与运营业主作多轮运营管理模式的讨论分析,就医院现有院区运营优势与待提升版块作罗列,并梳理总结出本院区需持续延续的优势设计手法,使原有不足之处在新建院区作改善提升。因此,结合医院运营管理模式与发展计划,总结提炼出以肿瘤疾病中心化理念设置七大核心板块:大门诊体系、手麻体系、临床影像体系、放射治疗体系、临床实验体系、物资供应体系、科研体系,七大体系融合形成中山大学肿瘤医学科学中心(天河院区)的有力支撑,并为国家肿瘤医学的前沿研究做持续引领作用。

①大门诊体系——标准化灵动设置、门诊平台化、人群体验感和信息化。


将有特殊功能配置或固定诊区的门诊单元做定制化设计;非特殊定制化门诊区均按医院统一标准做设置,通过信息化手段将门诊体系归入“大门诊”板块统一排班与管理。


②手麻体系——生命专用通道、麻醉资源集约化,血液同侧配送。


对于麻醉资源有需求的功能学科集约设置,在保障安全与隐私的前提下,同步提升麻醉资源经营管理效率;对于有麻醉资源需求的学科,同时是医院用血“大户”的输血科,满足同侧配送血液条件。


③临床影像体系——集约化平台,影像设备共享,患者路径明确。


影像类学科既考虑患者需求共性,同时关注建筑条件需求共性,将影像学科路径按照同一竖向交通体系,同一分区入口路径,使患者整体到达路径明确且便捷。


④放射治疗体系——同层入口、分区疗愈,集成管控,设备后运维举措预设。


放疗与重离子医务人员工作区利用信息化手段,给到地上舒适空间;放疗与重离子患者同层进入,分层疗愈、闭环管理,同时通过首层至-4F的花园式天井,同步解决后期设备更换吊装。


⑤临床实验体系——高效的标本运送机制,便捷的功能协同。


由于肿瘤病种的特殊性,复查采血人流量巨大,在首层出入口附近设置集中式采血中心,与检验科垂直标本运送设置;分子诊断中心与病理体系的样本来源存在大量同源情况,标本接收窗口临近设置,且学科内部样本通道互通性设计,打造全球顶尖分子病理诊断平台。


⑥物资供应体系——物资路径独立,竖向贯通,架构完整全面。



为项目谋划适应性的物资供应体系,为医院高效运行作针对性的后勤物资保障基础,实现院外与院内物资的无缝衔接机制,形成立体化物资架构,并以运营为导向,助力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


⑦ 科研体系——独立成区,与医疗平台紧密衔接。


独立的塔楼,独立的出入口和竖向交通;临床研究实验区与临床治疗区可同层互通,智能化交通贯通,打造领先研究型医院。


中山大学肿瘤医学科学中心(天河院区)将坚持“医研产一体化”发展思路,以肿瘤疾病防治为核心,打造医学创新及成果转化平台,全面提升天河区卫生与健康科技核心竞争力、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在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各方秉承不仅要延续中山大学肿瘤医学优势,更要提升我国肿瘤患者就医体验,建设肿瘤专科医学机构行业标杆。专业始于专注,香港澳华励精图治,为中国建设更好的医院砥砺前行。


       
项目负责人:刘战培、郭一帆
医疗专家:贾建国
项目经理:邓小波
医疗工艺咨询:张绍霞、郭一帆、张卫东、张蓓莉、张黎、廖伟明
医疗工艺设计:郭一帆、张卫东、张黎、张蓓莉、黄勇兵、廖伟明、刘姗姗、刘天天

项目概况
  • 手机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