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佛学院 |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研究总院

点击收藏 [ 建立属于你自己的在线项目数据库,带你一起进入知识管理时代 ]

我院“浙江佛学院项目”荣膺二О二三年度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项目建筑工程设计(公共建筑)二等奖。

获奖项目介绍
项目背景

浙江佛学院位于雪窦山属天台山脉,来自天台山脉的摘星峰,经过华顶山至四明山脉的中心,坐落在四明山中间的北端,东面二十里,雪窦山中有盆地,九峰环立,逶迤连绵,其上“万峰绝顶”,其下“旷为平原,纵横宽抱余百顷”,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江南盛行。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江南的烟雨山林造就了江南山林佛教的发展。西晋惠帝元康元年(291)有尼在雪窦山顶结庐,名“瀑布院”。从唐、五代、宋直至元明清佛寺规模越来越大。在国时期达到鼎盛。明州奉化县布袋和尚成为佛教本土化的弥勒形象,其大肚能容,包罗万象,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事,笑天下可笑之人。后人以奉化为弥勒道场,列五大名山。


2012年浙江佛教协会规划建设浙江佛学院,培养佛教人士,学校选址雪窦山主峰南侧,面向剡溪。基地位于多山峡谷的多阶平地,群山环绕、烟雨飘渺。用地范围内原来是一个有10户山民的村子,建筑大多朝南布局围绕水溪,上游有一深水潭,东西向沿山有故道。是一个诠释山林禅寺的绝佳之地。周围是农田和竹林、杉木、红枫、五角枫、罗汉松等经济作物和苗木。北侧山坡是他们先人的坟地,此处风水符合明代择山而居的要求,是典型的山村居所。




设计理念

江南的山林大多存在水系,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追寻着富有灵感的山水,遵循“有山无水莫寻地”的原则,寺院也同样遵循这一原则。为了让真山真水为我所用,在营造过程中坚持“无技巧的技巧”,以自然山水为主导,稍加人工干预,体现佛教禅宗思想——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


佛学院的规划设计依据这一原则,以北侧雪窦山余脉同山下的溪水汇合形成的水潭的连线作为主轴线,北侧的雪窦山的南坡作为群体建筑的背景。东侧以古道作为Y形轴线的一半,西侧以山坳中心线为另外一半形成两处别院。这样形成了完整的Y形布局体系同山、水有机结合。


在雪窦山的南坡有两条水系,设计中将西侧水潭保留,水系在教学楼西侧汇聚后绕礼佛区向南拐入南侧广场的金水桥下,最后汇入东侧的大溪中,大溪的水向南流入南侧水潭,最后汇入郯溪。水溪在校区内环绕形成点、线、面的组合。


沿中轴线的礼佛平台根据地形的起伏设计三个平台广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形成四个大小变化的开放空间,适应不同大小的建筑主体。


山门南面结合金水桥为第一开放广场,90米X90米的开放空间,山门高度9米,同远处的雪窦山背景融为一体。

天王殿前为第二开放空间尺度60x 40,四周采用开敞式联廊围合。第三开放广场为33x36米,在大雄宝殿的南侧,东西围合配殿和执事寮。

雄宝殿北侧有一个广场,通过5.4米高差的大台阶上到学院主教学楼广场。回廊宽3米,两侧有木凳给信徒休息和思考当代佛教与人生,眺望远山。朝鲜和日本的许多寺庙大多木制地面围廊,没有栏杆,供信徒停留休息。

沿主轴线两侧根据地形和用地大小布置了多个别院,有法华院、般诺院、华严院、方等院、阿含院等,别院18米x24米,围合成三合院。 

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及东西别院建设在不同标高的钢筋混凝土平台上,底层架空。在西北侧山谷形成另外一条轴线,布置研究生教学楼、图书馆、大礼堂,三组建筑围合成三合院的形式。在东侧山谷形成僧寮居住区,布置5栋高级宿舍楼和一栋5层大型本科生宿舍楼,群体沿轴线布置,每一建筑严格遵循三合院的布置形态。这样又形成了一处别院,共同构成群体的两翼。


建筑设计

大雄宝殿平面30x22米,7开间5进深,南侧带外廊的形式,内部空间采用混凝土绗架无柱空间,高17.8米。建筑整体安置在32米x36米的平台上,南侧有月台,四周环廊,底层架空1.5米,外围立柱1200x600米变截面到600x600, 行架形式和顶面梁架布局来自对宋代木结构建筑的学习和研究,有锦州义县的大佛寺、五台山的佛光寺、大同的善化寺、华严寺的特点等。上层屋架为结构层,下层采用1.2米x1.2米的井字平棋格。形成一个完美的天幕,体现彻上露明的结构美。

大殿虽然仅仅750平方米,因为中间无柱,空间显得宽大,东西墙面下面是4.8米高的实墙用于绘制佛教故事,顶部是混凝土梁柱和菠萝格木墙板的结合,完美再现了礼佛空间的传统感觉和枋间夹壁墙的概念。墙体内部填充保温岩棉和卷材防水。

地面是紫红色的200宽柚木地板,整体同三尊雕像融为一体,没有了许多古代殿堂的冷漠,比桧木地板更温馨,是理想的礼佛空间。

清晨的阳光透过南侧6米高的菠萝格格栅门洒满大殿,面向南侧的三尊佛像,满面宏光。反射在每一位早课的佛教徒的脸上,一同感受佛的力量和光芒。

从山门到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布置3.6米宽木结构连廊环绕,一直延续到大雄宝殿的北广场,连接教学区平台两侧大楼梯。连廊采用300x400混凝土柱,柱高1950,柱顶安防柳桉木的三角行架,采用38x138标准截面、镀锌标准件连接。柱间设计木凳用于休息和思考。地面架空同大殿在同一平台,同时可以遮风避雨为各建筑之间联系提供服务。

这个联廊相当于天主教大厅的徘徊廊。在主轴线的第二平台设计主教学区,布置主教学楼和方丈院,由大雄宝殿的北广场经过一个20米宽高差4.8米大台阶到达教学楼前广场,广场铺满花岗石,两侧有室外楼梯联系地下架空车库层,车库外墙开放,利用高差设计出入口和南侧景墙。

主体建筑北侧依山而建,一层到三层嵌入山体,同岩层一体,大厅27x31米,高三层,以15.6米中间跨和两侧9米副厅结合,是典型的祷告空间。设计以素混凝土列柱哥特式组合形式,顶部混凝土屋顶,设计井字梁加圆形环梁图案组合具有露明构造特点,可惜最终被大型石膏板吊顶遮挡。

外立面呼应山体斜面,采用哥特扶壁柱的方式,底层1500x1500斜面,二层—四层1500x900,五层600x600,整体效果产生向上的趋势,同北侧山体协调。

四层和五层中间部分设计通高的大禅堂,利用坡屋顶,共同组合成一个14米高的大禅堂空间,3开间7进深平面,檐柱6.3米高,8架屋顶,中间设计井字叠梁构造,形成一个大型混凝土藻井,下面悬挂教学楼平面形状的大型吊灯,可惜装修期间未能实现。

顶部的3米玻璃天窗自清晨到晚上随太阳的升起到日落、满天繁星,光线透过井字构架产生森林霞光。地面满铺木地板是师生们坐禅的理想场所。

五层北侧设计天桥联通第三层平台的方丈院,方丈院平面采用三合院形式,东西布置厢房,外观设计成江南院落的形式,采用现代材料,内部空间独立收敛。

一层两个耳房设计小型报告厅,报告厅顶部是混凝土行架梁和楼板的组合,是木结构技术采用当代材料的再体现,现场极富有戏剧性。

在开放型屋顶构架中隐藏多个神秘的礼佛空间,一侧向东方,一侧是西方,露明的柱梁有严格的秩序构成,是对穿斗、叠梁的诠释。

标高设计保证禅堂和方丈院的视线良好,可以远观南侧的山脉和大海。


技术设计

别于传统建筑的营造,现代艺术讲究当代化,利用混凝土的可塑性,在建筑营造中,在室外、室内建筑的构件体现中国建筑的优秀文化。

建筑底层架空是为了有效的适应地形,减少回填土方,防止地面潮湿。

坡顶采用双坡4分水做法,没有升起。体现当代的建筑语言特点。坡顶檐口处理大多采用-平昂加叠梁的方式,挑梁和挑板相结合,避免檐口厚重,采用悬挑构件在柱边出平昂,端头立小斗支撑屋面斜梁,构成三角受力体系。水平昂悬挑2米位置,屋面外侧再挑1-1.6米的挑板,这样外侧看到的是150的混凝土板,显得轻巧。

室内混凝土梁柱结合宋代木结构的彻上露明造的方式,穿斗和叠梁结合,利用混凝土的可塑性减去内部立柱,形成大型空间结构,适应当代佛教文化。


项目资料
▲2014年4月在现场法会,举行开工奠基仪式

▲2014年-2016年建设期间,设计人员多次到工地服务

每次步入山门,看到远处的大山,近处的围廊总能感觉到一种安宁和平静,这就是设计的力量。

项目概况

建筑类型:公共建筑

建设单位:宁波溪口雪窦山名山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曹珍福

建设地点: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学院路

设计时间:2015年7月

竣工时间:2018年2月

总建筑面积:52733.96平方米

建筑高度:

      四恩堂:6.05m                   知行楼:23.96m 

      大雄殿:14.39m                 东、西执事寮:9.79m

      东、西配殿:8.08m            鼓楼:8.77m

      钟楼:8.77m                      天王殿:9.9m

      东、西合院:7.55m            山门:7.07m

      1#、4#宿舍楼:12.59m       2#宿舍楼:12.74m

      3#、5#宿舍楼:12.89m      留学生教学楼:14.62m

      文体中心:11.044m           斋堂:6.6m/5.4m

      本科生宿舍楼:17.78m       居士楼:11.6m

      会议中心:21.73                图书馆:18.594m



项目概况
  • 手机扫码分享